第五百四十八章 忠义之牺牲-《红楼从辽东开始》
第(3/3)页
不以功绩而论,只以做人为荣。
谁会做人,竟然成了美德。
只会做事不会做人,成了嘲笑的对象。
做人谁不会。
无非把规矩拿来做人情。
大周发展到今日,很多儒者都在思考问题所在。
为何会这样呢。
所以促进了很多新的学问。
金州同样在思考,所以也诞生了新学,脱胎于福建,流传于浙江,融合金州的军学堂之风,形成了金州独有的新学。
“你派人调查过没有,为何他会如此?”
张薄面色不快。
“他要自杀,我还能拦住他不成,我还没有入城,他就自杀了,岂能怪罪到我头上。”
见张博发怒,郑永廉反倒是语气宽慰了起来。
“我不是责怪你,搞清楚原由,才能避免下次在发生,金州上下为入关做了多年的布置,不应该有此事。”
作为稽查使,郑永廉不得不感叹。
老一代的做法和新一代的做法,截然不同。
老一代的将领,没有耐心,喜欢速战速决。
这并不是好事。
周朝一衰败,各地的武夫就变成了军阀。
可见老一代军阀是不合时宜的。
大唐强盛吗?
最强盛的时候,将领发生叛乱,说明了什么?旧时代的武夫,同样需要与时俱进。
新学不光是要在官员们中推广,将领们中同样要学习。
而军学堂出生的将领,能很快适应新学,偏老一代的将领,很难适应。
只觉得规矩越来越多,越来越麻烦,不但对他们没有帮助,只能妨碍他们。
“可能他不想我们太过顺利吧,让我们知道大周有忠臣。”
抵抗。
那官员态度坚决。
偏偏又没有尽心督促守城,避免了杀戮。
仿佛就是为了做给金江军看一样,也不是沽名钓誉之辈,人家自杀了。
“唉。”
郑永廉感叹一声。
他隐隐有所觉。
大周的官僚风气已经无法挽救,但是总有人会做出惊人的举动,让汉人有挺起腰杆的底气。
当消息传回金州。
此事引起了很大的争议。
到底如何定性那官员的行为。
如果国内官员都学他,哪怕百分之一,也会对金江军造成巨大的麻烦。
可如果否定他。
那岂不是否定忠良?
此事。
在军学堂同样引起了热议,学生们畅所欲言,有的以金江军角度出发,应该否定此人的行为。
而有的学生,觉得应该从民族大义出发,认定那官员的行为。
最后唐清安出面。
亲自写了一篇长文,认定了官员的忠义,是民族的气节,人人应该学习他。
......
深知历史的唐清安,对此行为有极高的敬佩和尊敬。
清朝屠戮全国,把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当做下等人,以征服者自居,为奴隶主,在全国城池中心建立满城。
他们是奴隶主,受其他民族的供养。
蒙,苗,库伦等等各族人口,在大一统的朝代,人口不但没有增长,反而下滑。
例如蒙,人口差点被灭绝。
反观最严防死守的汉族,人口不但没有下滑,反而大幅上升。
不是因为奴隶主的恩赐,而是因为汉族激烈的反抗。
除了万历时期,福建先民从吕宋偷回了番薯,经过数十年的培育,正好在清朝成功繁衍开。
为人口的增长创造了物质条件。
而先民用无数的人头,向清朝的统治者宣示他们的存在。
让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服软,放弃屠戮手段,采用汉人的一套方式来自理汉人。
正所谓从来没有救世主。
汉人是清朝,除了统治者之外,唯一人口暴增的民族,
无他。
唯先民的抗争耳。
所以汉人真正信奉的只有祖先,并为子孙后代拼搏,代代传承薪火。
救世主是自己。
不论生活有多大的磨难,敬祖的精神从来不该遗忘,正因为有了精神,才是汉人争夺正义的凭仗。
否则就不是汉人,因为没有魂,只剩下麻木的躯壳,逆来顺受而已,迎来的是更大的磨难。
例如基督教命令教民不得祭祖。
哪怕明明是汉人血脉,当他忘记祭祖,遵守教义,谁也不会把他当做汉人,他自己也不会把自己当汉人。
普通百姓没有太多的选择,无论宋明。
日出而作日入而息。
但英雄辈出的民族,总会有人接替扛起大旗,从来不曾断绝。
几千年来。
永远在最富庶的土地上繁衍开枝。
英雄们可歌可泣,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们,同样值得赞扬。
因为他们一起建立了最伟大的民族。